解放日报记者综述(记者张蕴 吴林 曹静) 为切实改善百姓就医环境,本市今年开始高起点、高标准、多层次地实施建设,目标为建设亚洲一流的现代化医院。市政府在加大卫生投入的同时,积极推动卫生投融资机制改革,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和放大作用,形成“政府投入、贴息贷款、医院自筹、盘活存量、吸引社会投入”的多元化投资格局。据工程承办方申康投资公司近日透露,该工程项目中政府财力投入占1/3,其余由医院和社会多渠道筹集,总筹资额达50亿元。目前27个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子项目中,已有16个立项启动,占总投资额的60%。
重点建设标志性医院
本市实施建设标志性医院工程,定位清晰,重点突出。瑞金、中山两所医院原有基础比较雄厚,就在现院区规模上加以兴建扩展,建设医疗区块完整、分布合理、环境设施一流的现代化医院。中山医院整体改造项目投入达3.6亿元,5年后将拥有近20幢高楼,建筑面积达23.5万平方米,扩展形成门急诊医疗综合区、医疗科研综合区,还留有医学教育中心发展空间。瑞金医院将建融入传统法式建筑的高层建筑群,22层门急诊医技楼、14层科技楼与病房大楼之间拥有3万多平方米草地。其中门急诊医技楼投资额就达3.8亿元,既有政府财力投入,也有贴息贷款和医院自筹等多种形式。急诊区域配备连通全院的网络,即时调集相关专业医师赶至现场会诊。
结合新出台的区域卫生规划,上海计划迁建崭新的标志性医院。结合松江大学城建设,市一医院将迁建至松江区,新院一期工程建造8幢建筑物,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,将有两条天然河流蜿蜒流过。新急诊大楼中,诊断、治疗、抢救设施将一体化设置。曙光医院将迁建至浦东张江生物医药高科技园区,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,绿化率46.98%。两院投资额均高达4亿元,实行多元组合投资。
与此同时,上海还将整体改造建设一批医院,包括胸科医院病房楼、华东医院门急诊楼、传染病医院医技楼、龙华医院病房、门急诊和医技楼、九院口腔整外综合楼、仁济西院病房楼东迁、肿瘤医院门急诊楼、华山医院门急诊楼等,使现行大医院建筑环境设施走向现代化。
医疗流程凸显“以人为本”
本市实施建设亚洲一流的现代化医院工程,致力于体现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:新建医院大楼确保每病床的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;建筑覆盖率控制在25%-30%之间,绿地率不低于35%;涉及病人隐私诊疗环节,设置“一医一患”诊室。记者研究了27家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方案,发现在功能设计、布局流程、采光照明、通风防噪、消毒防污、环境绿化、急救通道和无障碍设计上,无不围绕“以人为本”这一点。
为了让医疗流程更为合理,市一、中山、华山、龙华、市九等医院将分楼层设置记账收费设施,实行挂号、看病、付费、取药一条龙服务。人流量大的门急诊科室将设在低层,采用自动扶梯运送,分流就诊人群;有些医院还计划设置动态式显示屏,从而使病人走最少的路,在最短的流程内完成整个医疗过程,大大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。
投资倾斜公共卫生项目
本市深入推进卫生投融资机制改革,政府财力重点向公共卫生项目建设倾斜,这也是上海建设亚洲一流的现代化医疗中心的需要。据悉,本市将斥资1亿元建设一所现代化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,设有标准化实验室、病原鉴定菌毒种库、检测生物样品库等,大大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急能力。还将投资1.7亿元改造市精神卫生中心,并增设早期干预监控室和康复室等,对心理有障碍的病人全面治疗护理,减少其发病率。
为切实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保障水平,在枫林路原址保留部分门急诊的同时,儿科医院将整体迁建至闵行,斥资4亿元新建一所标志性儿童医疗保健中心,并让住院病儿家长有条件24小时全程陪护。另外列入计划的公共卫生项目还包括:市肺科医院(市职业病医院)改建和第一妇婴保健院的改建等。
|